鹽埕路上-高雄市電影館



(本篇主文訪問於2017年底)
  高雄市電影館館長劉秀英,平常在一些公開場合看到她,會覺得她是一個有氣質的公務體系人員,訪談那天意外的發現劉館長個性相當可愛,遇到一些有趣的話題他會很開心,像是2017年猜火車1+2的放映成功,劉館長就很對電影館團隊自豪和開心,我們碰面的地點是在歷史博物館後方的高雄市音樂館內部,也就是電影館的行政辦公室所在,而電影館本身則是座落在愛河畔,鹽埕國中的旁邊。



  如果仔細看建築風格,大概會覺得有點似曾相似,早期這個地點是鹽埕國中的宿舍,後來改建為國民黨的民眾服務中心,在當年高雄有好幾棟國民黨服務處建築物都是這個風格,目前還看得到作為國民黨服務中心的像是旗津和鼓山的服務中心,機緣之下輾轉變成國樂團的練團空間。因為高雄市音樂館蓋好了,國樂團搬去音樂館,這裡就空了下來,2002年在城市轉型的契機之下,變成了高雄市電影圖書館。



  現在的高雄電影館LOGO設計,是由妝點設計公司設計的,是一個代表膠卷的魚型圖案,字體方面是使用原創的字體,用這些來呈現電影的獨特性和手感在電影裡的變化性,舊時的高雄電影圖書館LOGO也很有趣,早期的前任館長曾說,電影是一個屬於人的空間,所以有三人成眾的概念,同時也代表不同族群的融合。

  2010年縣市合併之後,高雄市電影圖書館就轉型變成純粹電影館,只有少數圖書館藏,主要是高雄有更多藝文類的圖書館開設,像是大東藝術文化中心圖書館還有後來的高雄市圖書總館,館藏空間都大很多。因此挪出來的一樓空間則變成等候觀影的咖啡廳(目前由離席咖啡進駐),二樓則變成個人觀影區,三樓則保留完整的放映區,麻雀雖小五臟俱全。除此之外每年舉辦的高雄電影節還有高雄市圖書館的放映空間,都將理念延伸出去。(2018年底也增加了VR電影院在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群內)



  高雄有得天獨厚的海港,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時期,其實就有委員組織在討論一些電影產業的配套措施,在縣市合併之後,將電影這件事變得更廣義去執行,而不是只有放映或是圖書而已。比如說高雄市現在有短片輔導的補助,從短片開始讓民眾接受這些創作,並且去參加一些國內外的獎項,透過這些培養市場。另外高雄市電影館算是投資電影產業的先行者,有"高雄拍"這個專案,影視團隊來高雄拍攝,有一些贊助辦法,像是住宿、拍片支援中心的場地協調,還有贊助以及輔導參加國際影展等等。

  電影館的團隊編制,不一定都是電影相關領域人員,但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和喜歡電影,這也是持續推動高雄電影產業的動力。除了電影館想成為電影推廣的典範之外,也有一些周邊的活動,像是課程、導覽、講座等等。最近幾年主推的是短片獎助計畫,短片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最初入門,目前台灣的電影產業很難經營,除了資金動則好幾百萬之外,還有許多現實問題,透過獎助計畫,導演可以獲得五十萬的獎助,還有一些放映和參展的計畫,讓更多平台可以看到他們的作品,並且跟產業做連結。

  回顧鹽埕的歷史,館長年輕時高雄市政府的行政中心還在鹽埕區,當時鹽埕的電影院很多。後來沉寂了一陣子,駁二開始發展之後,周邊的文創小店也變多了,至今鹽埕區底蘊還在,也漸漸恢復生機和改變。這座城市一直在改變,尤其影視方面的改變,我們推一些獨立影片、藝術影片,培養觀看的客群,早期高雄的電影院都不會播放獨立電影或藝術電影,也因為這些改變,像是台鋁影城和駁二的in89電影院,都開始播放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。透過這些變化,我們知道電影館推動這些事情是值得的。對我們來說,這裡是高雄昔日的影視重鎮,我們扮演一個和世界接軌的角色,一個展示櫥窗和多元世界接軌。

(寫這篇的當下劉館長也已卸任,用這篇致敬他為高雄市電影的付出)




高雄市電影館粉絲頁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cgkfa/
高雄市電影館官網:
http://kfa.kcg.gov.tw/

觀看更多濱線熊的資訊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amahoshi/

留言